大白老师担任市老年大学的诗词教学将近十年了。老年大学的诗词基础班和提高班都由他一人兼任。先前我在基础班,因为学诗词的学员太多,我升到了提高班。
由于新冠疫情影响,近两年上课断断续续。现在形势好转,我们诗词提高班已于9月14日周三上午正式开课。
这天上课前,同学们早早到了教室。当大白老师走进教室时,有人向他亲切问好,有人向他举手致意,有人还跟他紧紧握手。见他向我的座位走来,我忙伸出手来,谁知旁边一位反映更快,起身握住了他的右手,就在同一时间他用左手抓住了我的右手。
说起大白老师,我们还是歙县中学高中同学, 1966年上半年,他是高二(四)班,我是高二(三)班。但是很快我们都分头回乡 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了。1969年他入伍成为广州空军的一名雷达兵,我于1973年上了合工大学无线电技术。1977年恢复高考,他考上安师大,毕业后任教黄山学院,评上了教授,还担任了学院副院长。
上课铃响了,大白老师用多媒体打开课件,展示出要讲的诗词作品。他说,为了理解词中“过片”的模式和功能,今天我们读读姜夔的名作《齐天乐》。《齐天乐》的“乐”,不读“快乐”的“乐”,要读“音乐”的“乐”。因为词牌其实就是乐曲名称。随即他强调,读诗读词,有序一定要读序,这很重要。比如苏轼“中秋词”的小序里“兼怀子由”几个字就不容忽略,忽略这四个字就会忽略词人情感上的重要内涵。姜夔这首词的序言很长,但是绝非多余,尤其是序中“中都”云云,对于我们理解全词着力抒写愁苦之情的真实意图非常关键。
在逐字逐句地解读作品过程中,大白老师点点滴滴地传授了很多知识。诸如“庾郎”其人,“铜铺”其物,“豳诗”其作,“漫与”其词……
在串讲全篇字词句的基础上,大白老师入情入境地层层演绎作品的情感脉络。在大白老师引导下,大家的思绪随着作者的描述,由室内织女的机杼边转移到江畔浣女的砧杵上,由对思妇游子的同情怜悯扩展为对候馆离宫的深切关注。不知不觉之间,我们似乎隐约地感悟到,南宋姜夔的这篇咏物词,表面上咏叹的是蟋蟀的悲鸣,其实作者的幽思、作品的题旨,可谓大有深意。“哀音似诉”,“伤心无数”,“一声声更苦”……所有这些情语都绝非无病呻吟,而是为家国变故而由衷生发的深切悲哀。至于词人采用一个小小插曲“笑篱落呼灯,世间儿女”,实际是以无知的儿女之乐,反衬出有心人的莫大悲苦,因而“最为入妙”,用笔也别有神味。
最后,大白老师要求大家思考,这首词吟咏蟋蟀,为什么舍其形、舍其状,仅仅写其声?全篇又是如何通过人物感受来描述蟋蟀之声,或者说蟋蟀悲鸣与人物悲感是如何交织而构成全篇的?
我觉得,这正是大白老师启发式教学的高明之处。
在持续多年的老年教育教学实践中,大白老师根据学校课程建设需要,编著了校本教材《诗词格律简明读本》。为了提升学员诗词创作能力和水平,他又不辞劳苦,亲自编辑《黄山吟坛》,作为诗词专业班级每月一期的班刊,及时发表学员的习作,以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学习和创作热情。在学校领导支持下,2018年以来,大白老师先后主编出版《枫林诗词集》4-7四集,向改革开放40周年、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献礼,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反响。
秋季学期开学期间,恰逢第38个教师节,大白老师发表了一首抒怀之作,题为《壬寅教师节感赋》,前有小序写道:“小学中学大学老学,从教生涯四十余年。不怨人生易老,但求景物常新。今值教师节至,由衷歌以咏之。”全诗抄录如下:
扶风帐下意绸缪,四十皆春未觉秋。
景似云霞多变幻,心如磐石绝沉浮。
从来蕙茝随天赋,毕竟栽培待我谋。
不怪儿孙常笑问,凭谁可染雪花头。
这首七律一发表,张景奇、张观树、张中海等班上不少学员纷纷步韵唱和,一组新诗编辑成为网络美篇,顿时传为师友佳话。姚邦藻校长也在第一时间发贴给予高评,热情赞赏大白老师“不怨人生易老,但求景物常新”的乐观积极心态,对他长期从教而初心不变、老年执教而痴心不改的人生情怀赞叹不已。